中超球员该不该限薪?
这段时间国内足球圈最大的热点,非中超投资人会议莫属。在这场会议上,足协正式提出了限薪令的各项细则,其中包括中超国内球员的年薪不得超过1000万人民币,以及外援球员的年薪不得超过300万欧元等硬性规定。目前限薪令还没有正式施行,但足协推行新政策的决心已经非常明显。在新的转会窗开启之前,限薪令的实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伴随着足协新政策的,似乎永远是国内舆论无休无止的骂声。在限薪令的内容被披露之后,有不少网民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批评,对政策的推行者足协更是痛骂不绝。在他们看来,以限薪令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又是足协急功近利的表现,是足协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一拍大腿想出来的东西,所以应该被骂。许多体育媒体人也在自己的专栏里大肆批评,说足协的政策总是一年一变,最终会毁掉中国足球的根基。
然而,在国内存在大片骂声的同时,国外的体育媒体却对这一揽子政策做出了正面的评价。英国著名媒体路透社发表评论,表示中超新政的目的是为了规避职业球队的财政崩盘,目前来看是一个具有长远目光的政策。与此同时,路透社还表示,中国足球过去数年的经历已经证明,在联赛中引入大牌球星并没有起到提升国家队实力的作用。言下之意,路透社的评论员认为足协出台限制外援薪水的新政是有理可循的。
国内许多球迷与媒体人对足协骂骂咧咧,来自足球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英国的路透社却对这一系列新政做出了正面评价,如此反差真的很耐人寻味。如果现在正在看文章的你也正打算痛骂足协,那笔者劝你先静下心来,读读这篇文章。当你了解了足协这一系列新政策当中的种种细节之后,再对事不对人地问问自己:这次的足协,我们真的应该骂么?
又是一拍大腿想出来的?非也,这一系列新政已经讨论一年多了
部分球迷与体育媒体人的一大喷点,是认为足协的这一系列政策和之前一样,又是一拍大腿想出来的。确实,之前足协在推行政策方面经常会犯不根据实际出发的毛病,但这次的限薪令是足协在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调研之后确定推行的,和之前那些一拍大腿就定下来的荒唐政策并不一样。
限薪令的制订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公开地上了足协的日程。在2018赛季的中超联赛结束之后,中国足协在香河国家足球训练基地组织召开了职业联赛工作会议。在这场会议上,足协正式将包括限薪令在内的多项政策的制订与推行搬上了议程。
中途由于要举行足协的换届选举,这项工作不得不放缓进度。但在2019赛季结束之后,足协立马在内部召开了职业联赛工作会议,之后又面向所有职业俱乐部举行了投资人会议,并且一办就是两次。在这场会议上,足协一直在和各家俱乐部的投资人代表协商各项政策的细节问题,而不是像之前公布U23政策时的单方面拍板。
一年之前就提上日程的政策,在这一年之内经过了实际的调研,到今天还在和各支俱乐部的投资人代表协商细节。说实话,足协制订这些政策的方式,还能算是所谓的“一拍大腿”么?
只限薪水治标不治本?包括薪酬,足协这回真的什么都考虑到了
在足协制订的初版限薪令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国内球员与外援年薪的硬性限制。有的球迷和媒体人抓住这一点,“怒斥”足协又在搞表面工作,单纯限制薪水完全是治标不治本。然而,足协这次明明制订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政策,几乎考虑到了所有方面。只抓着政策条文上的一小部分来批评足协,这种行为显然非常不客观。
先来看看所谓“限薪令”的完整表述:足协首先要求各中超俱乐部在球员工资上的开支在2019至2021三个赛季中分别不得超过俱乐部总支出的65%、60%与55%,随后还要求中超国内球员的税前年薪最高不得超过1000万人民币。
所以,足协的限薪令不只是在绝对的量上有硬性规定,在占总支出的相对比例上也有限制。这两项限制一同起效,起到的限制作用比单纯的限制薪水要大得多,也更能帮助各家俱乐部规范在薪水上的开支。
最重要的是,足协推行的一揽子新政策中并非只有限制薪水的“工资帽”,同时还有限制球队单场奖金数量的“奖金帽”与限制球队总投资额的“注资帽”。其中尤其要提的是注资帽。按照足协的规定,在2019至2021这三个赛季中,各中超俱乐部的注资额度分别不得超过6.5亿、5.6亿与3亿人民币,同时各赛季的亏损额度分别不得超过3.2亿、2.9亿和2.7亿人民币。也就是说,足协为了督促各职业俱乐部在财政上达到健康,在投资与亏损的总额上也有硬性要求。
为了达到督促职业足球俱乐部逐渐走上财政健康的可长远发展的道路,足协首先在投资与亏损上设下门槛,在整体上限制了烧钱的量;之后在工资与奖金的细节上,足协又在设置硬性门槛的同时留下了充足的分配空间,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和欧足联的财政公平法案非常接近。在了解了足协各项政策的细节之后,再回过头看看限薪令的规定,你还会觉得足协这次是在“治标不治本”么?
限制球员薪水影响从业意愿?起到决定作用的本就不是顶薪水平
有不少球迷认为,愿意走职业足球道路的球员本来就少,现在足协还搞限制薪水,这样一来,岂不是会有更多人放弃职业足球吗?但在笔者看来,这次的限薪令不仅不会影响孩子们选择职业足球道路的意愿,反而有助于国内完善联赛体系的建立,最终让更多孩子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影响某个行业从业意愿的并不是最高薪资水平,而是大多数从业者能拿到的大众薪资水平,而这次的限薪令并不会影响后者。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就像很多年轻人选择转行软件并不是因为比尔-盖茨靠软件成了首富,而是因为即使是一般的程序员也能拿到比其他工作要高的薪水。
对于足球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家长不让孩子踢职业足球,是因为一般水平的足球运动员工资太低,而工资帽制度在直观上只限制了最高薪资,对平均薪资显然不会产生太大的消极影响。目前中超主力的税后年薪一般在400万左右,而中甲主力也只有100万,离工资帽还有一段距离,中乙等低级别联赛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即使有了工资帽,也不会让从事职业足球的人变少。
就拿前段时间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的事情来做例子,那三名年轻球员为何拒绝了中超俱乐部的邀请,难道是觉得中超超过千万的顶薪不够高么?显然不是,他们是觉得从事职业足球的众数薪资水平不如从名牌大学毕业后的众数薪资高,所以才会放弃从事职业足球的选择。所以要提高足球行业的从业意愿,关键是在众数薪资水平上,绝不是这次限薪令所限制的最高薪资水平。
目前的中超联赛虽然表面风光,但各支俱乐部的财政压力都非常巨大,以至于很多中甲俱乐部甚至都不敢冲超。如果这样放任下去,之后愿意进入足球投资市场的投资人将会越来越少,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能容纳职业球员的职业球队也会减少,最终直接挤压职业球员的生存空间。在想明白这个道理后,你还觉得限薪令会减少中国足球的从业人数么?事实很可能恰恰相反。
外援限薪造成联赛水平下降?在中超,大牌并不比一般外援好用
本次限薪令当中还有一个引发争议的点,那就是对外援薪水的限制。按照足协的规定,在中超联赛效力的外援,其税后年薪不得超过300万欧元。许多球迷和媒体人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这项规定会严重影响外援来中国效力的意愿,从而影响国内联赛的水平。但说实话,在日韩等联赛的外援薪资都没到300万欧元这个水平的情况下,这个价位的外援对于中超来说,已经完全够用了。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事实:税后300万欧元的年薪并不低,甚至比绝大多数在五大联赛效力的球员的年薪都要高。据一项201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世界只有英超联赛的平均薪资水平超过了税后300万欧元(340万),而西甲(170万)、意甲(160万)与法甲(110万)等欧洲主流联赛的平均薪资都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就更不用说巴甲与阿根廷等美洲联赛了。
横向对比一下K联赛外援的年薪,你就知道税后300万欧元到底是多少了。据韩国媒体统计,2018赛季在K联赛效力的外援中,年薪最高的是巴西人里卡多-洛佩斯,而他的年薪也只有不到100万欧元(771万人民币)。而诸如阿德里亚诺与德扬这样在亚冠赛场上给中国球迷留下深刻印象的强力外援,其年薪也不过是735万人民币与568万人民币。足协虽然限制了外援的薪水,但设定的门槛比K联赛的外援最高薪水还要高两倍,这对于外援球员来说依然会有足够大的吸引力。
而且一个客观事实是,在中超联赛的赛场上,年薪上千万欧元的大牌外援不见得就比几百万欧元的外援好用。举个例子,比埃拉在国安的年薪差不多就是税后300万欧元(税前600万美元),但他对球队的作用比税前1800万美元的巴坎布要大得多得多。
再比如被认为是国足下一个归化目标的伊沃,他在第一次加盟河南建业时税后年薪甚至不到100万欧元,即使在人和涨了数倍薪水,如今他的年薪也不到税后300万欧元。而当初特维斯顶着全球第一高薪的光环来到上海申花,他对球队做出的贡献却远没有伊沃对球队贡献的十分之一大。所以,并不见得只有大牌外援才能帮助球队。以中超的竞赛水平,普通的外援就已经完全足够了。
总结:
足协在之前确实做过很多应当批评的事情,但并不包括这次以限薪令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政。某些球迷和媒体人一边批评足协急功近利,不从实际出发,一边却连足协到底出台了哪些政策、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都不清楚,这样的人岂不是比他们口中的足协还要急功近利?如果国内的足球圈是这样的舆论环境,那么将中国足球推向深渊的不会是足协,而将会是自诩职业,实际却正好相反的那些所谓的“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