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体温下降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环境因素、体内代谢活动以及荷尔蒙调节等。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湿度改变等会影响人体体温;体内代谢活动,如消化吸收、免疫反应等也会消耗热量并影响体温;荷尔蒙调节,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变化也会影响体温。
199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史教授意外发现,卡尔当年所用的温度计可能有高达2°C的误差,重新校准后的研究结果显示,40岁以下人口的舌下标准体温应为36.8°C,清晨体温的上限则为37.2°C。
有趣的是,医学界的认知却并未达成一致,现行的第八版诊断学教材仍然指出,正常人的腋 *** 温应在36-37°C之间,理想范围则是36.3-37.2°C,更高不超过37.7°C。
虽然如此,临床医生普遍认为37°C的标准过于保守,在复杂的发热诊断中,更精确的参考值不可或缺,37°C被认定不再适应现代人类。
2002年,斯坦福大学的朱莉·帕森内特教授提出,19世纪初期体温计的精度较差,或许影响了当时的测量结果,经过深入研究,她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人类体温确实在下降。
她的研究覆盖了1862年至1930年间的数据,包括南北战争期间的2万退伍军人,以及1971年至1975年的国民健康检查记录,还有2007年至2017年的斯坦福医疗保健成人患者资料,总计涉及67万人。
研究发现:
1、21世纪出生的男性比19世纪的同龄人平均体温低0.59°C,女性则低0.32°C。
2、每隔十年,男性的体温下降约0.03°C,女性下降0.029°C。
3、当代人的正常体温接近36.6°C。
研究还揭示了体温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年轻、女性、体重较高、生活在城市、生活条件优越的人群,体温通常较低。
2017年,一项针对英国3.5万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确认英国人的平均体温为36.6°C。
朱莉·帕森内特推测,人类体温的下降可能是伴随身高增长和体重增加的副产品,但这有个限度,不太可能降至冰点,至于最终极限和降温对寿命的影响,仍有待更多研究。
目前,科学界对体温下降的原因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一些学者如马里兰大学的菲利普·麦克科维克教授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数据跨度过长且准确性受限,另一些专家如苏黎世大学的弗兰克·鲁利则认为,150年的观察期不足以反映长期的生理变化。
尽管存在争议,但《eLife》杂志在2020年发布的文章指出,人体的正常体温不应固守37°C,而应该在36.6°C左右,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
对于体温下降的猜测,包括:
1、空调和保暖设备降低了新陈代谢速率,使得体温调节趋于稳定。
2、生活节奏加快,久坐少动导致新陈代谢减缓,体温随之降低。
3、随着卫生条件提升和抗生素使用,体内微生物数量减少,影响体温调节。
4、吸烟和饮酒加速热量流失,特别是饮酒者的体温下降更为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只是假设,仍需严谨的科学实证来支持,体温的微妙变化可能预示着生物演化的细微调整,也可能反映了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深刻改变,我们将有机会揭开这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