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为何死得比岳飞还冤
宋朝曾流行过这样一个故事:宋仁宗出生之时,大哭不止,一位白发老人走到跟前,说了八个字,孩子便止住不哭了。这八个字便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这个故事很多人可能听过,文就是包拯,“文”在后世被演绎的相当精彩,开始这“武”却过得相当憋屈,最终郁郁而终。这“武”就是狄青。
狄青,出身很普通,出生于西河一个贫寒的家庭。也许是汾河的水特别好,所以他长的孔武有力,还立下了大志。16岁时,他兄长与乡人斗殴,结果乡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他哥哥还跑腿了。狄青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义气,帮哥哥顶了罪,被送到了首都服役,恰在这时,他投了军队,只是要在脸上刺字。
虽然往日的形象不再了,但此后的人生却像开了挂一样,在军中实现了人生的逆袭。1038年,30岁的狄青当上了军区司令员,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负责一线的战事。
果然不愧为军事天才。面对西夏军,范仲淹等人毫无办法,狄青一改往昔的战法,以弱敌强,打起了野战。为了震慑,他还想到了另一个方法,那就是带上面具。凶神恶煞般的形象在信鬼神的西夏人面前显得十分狰狞,见到“面涅将军”都远远躲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估计狄青太帅了,不带面具无法杀敌。
在与西夏对敌的四年中,大大小小的战役有25次,威名大震,据说开封人都将他画成了罗刹的样子。狄青也不断得到大咖的赏识,包括范仲淹、韩琦等人。
经过大咖的提携,狄青的路途更加畅通。一路从刺史、都指挥使等做到了军委副主席——枢密副使。
做了中央京官的狄青却不舒服了,因为远离了军队,无法带兵打仗,憋得慌。终于,到了1053年,机会来了。这一年,侬智高叛乱,官军战斗力却十分渣,叛军一下子就占领了很多城池。宋仁宗决定派遣一些精锐部队配合当地军民作战。
久没作战的狄青来了精神,主动请缨。慷慨激昂之后,皇帝已按捺不住,遂任命狄青前去平定叛乱。不愧是名将,在昆仑关大败叛军,一场叛乱不久之后就被平定。
得胜归来,宋仁宗十分高兴,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又从枢密副使、节度使升为了枢密使。但在此时,却引起了一些文臣的不满。诸多流言也加在了他的头上,狗长角还发光了,就连避水灾到相国寺,都被说成是居心不轨。
此时的宋仁宗还是维护着狄青的。文臣们没办法只好请出了重量级的人物——欧阳修、文彦博。经过两人的一番言论,大家都纷纷指责狄青。最后,皇帝只能妥协,将狄青降职,并到陈州任职,虽然还是副国级,但只能担任市长了。不仅如此,朝廷隔三差五就派来使者,名义是探视,实际上为监视。狄青终于支撑不住了,与1057年郁郁而终。狄青到死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落得这样的结局,仇人是谁都不知道,真的是憋屈到死。
宋朝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只要是武将,都会很惨。所以,狄青的死是死于猜忌,“人主之猜心一动,则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直被压制的武将呢?狄青之死,是死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