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战略上重要还是战术上更重要,决定战争问题上的胜负
打一场战争就像下一场国际象棋。没有全面的战略大局观,无论战术有多好,都很容易落入对手的布局陷阱;相反,整体战略大局观很强,没有相应战术的帮助,也很容易造成全面损失的局面。因此,对于战场上的胜负决策,战略和战术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下是战争历史为例。
解放战争大决战前夕,双方都把重点放在了山东济南城的棋盘上。苏裕指挥的华野在中原战场上,经过一系列战役,已将国民党大军压缩在一些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上。随着华野许世友兵团征服了济南与徐州之间的兖州,济南周边数百公里的广阔区域已被华野控制,王耀武守卫的济南也成为一座孤独的城市。因此,粟裕将济南战役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以缓解华野的后顾之忧,腾出双手,将主力集中在徐蚌的方向上。
大决战开始前,我军在华北、西北、东北战场上占据了全面优势。这时,蒋主席内忧外患,军事形势越来越糟。桂系的李白已经准备好搬家了,他们正在争取美国的支持,迫使蒋下台。巨大的财政赤字也让蒋介石焦头烂额。因此,他曾考虑放弃东北大城市沈阳和长春,将主力集中在锦州,等待机会支持关内战场。以便与我军全力夺取中原。
然而,蒋委员长要放弃东北大城市并不容易。在战略上,他太在意一个城市和一个池子的得失了。此外,济南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能放弃。只要济南得到牢牢控制,华野的主力军就可以被拖下来,这样粟裕就可以在未来的决战中担心,双方都在徐州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因此,蒋介石不可能放弃已经成为孤城的济南,并决心获胜。
王耀武对山东的情况并不乐观,也没有信心留住济南城。他的主力部队,如张灵甫的74师和李仙洲兵团,已经被苏宇一一吃掉了。他曾建议蒋介石放弃济南,但都被拒绝了。经历过多次战斗的王耀武非常清楚,老对手粟裕的下一个目标是济南。如芒在背后,王耀武不得不要求蒋介石增加守军力量。同时,在战术上,蒋介石除了向王耀武增兵至11万大军外,还任命徐州镇压总副司令杜玉明统一指挥邱清泉、黄百涛、李弥三个机动兵团共17万大军,相机支援济南王耀武。
双方都关注济南的国际象棋,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行动。只要他们赢得了济南城市,华野就可以连接华北和华东两个战区,更有利于华野集中优势部队,在未来进行歼灭战,从而促进战争形势向徐蚌战略决战的发展。
在整体战略上,苏宇提出了两种战略:攻击和援助。从战术上讲,他将军队分为两部分。在徐州以北,苏宇指挥了18万军队进行救援,但也制造了围攻徐州的错觉;徐世友指挥的六个半纵队和特种纵队约有14万人围绕济南城市,南京蒋介石猜不到苏宇的战斗意图。他只能焦急地盯着他看。这一战略部署的本质是,如果杜的部队不增援,华野可以安心攻城;如果杜出兵增援,华野可以围而不打,把攻城变成打援,进而扩大战果。从战争的角度来看,这是战略与战术的完美结合,也是苏裕将军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
济南战役前后,蒋介石采取的加油战术,一点一点地向坚守在济南的王耀武运兵。战役开始后的第三天,驻扎在济南西城区的国民党96军军长、84师师长吴华文突然宣布起义,瞬间打破了王耀武部署的防线。西郊城外的机场瞬间被宋朝西线的围攻部队占领,蒋介石只能停止运输和支持王耀武的部队。
济南的战争形势也急剧恶化。邱清泉、李弥、黄百韬兵团17万军队在徐州附近杜聿明指挥,一直徘徊不前。他们担心自己会赢得粟裕的“围攻援助”战术,果断放弃了向北增援王耀武的计划,所有的乌龟都缩回了徐州附近。此时,济南城的王耀武已经无路可走,无路可走,蒋介石只能看着10万军队一点一点地被华野吃掉。
苏裕的战略战术合作相当完善。虽然“战争援助”计划没有成功,但蒋介石不敢在不利条件下与华野进行大规模战斗;从战略角度看,我军对敌人进行大决战的有利条件逐渐成熟。济南战役结束时,苏裕向军委提出战略建议,即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