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李广是一个武艺箭术高超的武将,凭此获得了一些功勋;但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可威风一时,总有马失前蹄之时,没有好的团队协作模式,一遇危险即大败。
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治军散漫。行军采用自由的作风,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只是远远地布置些哨兵。当时与李广齐名的“不败将军”程不识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正如程不识所言,李广统率军队,推崇简便易行,虽然战士人人乐战效死,但如果敌人突然发动攻击,仓促之间必然难以迎战。
据史料记载,李广统兵作战多次陷入困境,甚至被匈奴生擒活捉,舍命一搏方才侥幸脱险,足证程不识言之不虚。如此,李广胜仗故然不少,但损失惨重的大败亦然不少。几次作战不利,当论死,以钱赎为庶人。如此怎么积功封侯。
李广身材魁梧,两臂如猿,善射是他的天性,即就是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射,谁也比不上他。李广平时很少说话,与人相处则画地为军阵,比赛射程的远近来饮酒,把射箭当作唯一的游戏,一直坚持到死。李广带兵,每到水断粮绝之处,看到水,士卒不喝够,他不喝一口;有了吃的,士卒吃不够,他不尝一口。对待士兵非常宽大,从不苛刻,士兵因此心甘情愿为他效命。他在战场上射箭,当敌人逼近时,数十步之内箭无虚发,发即应弦而倒。因此当他带兵打仗时,过于冒险,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时,也往往被猛兽扑伤。
由此可以看出李广的带兵风格:宽厚对待士卒,重视士卒箭技,做战勇猛。文、景二帝对匈奴取战略守势,汉军在边境依托关塞亭障抵御敌军,李广于北境七地担任太守,在居高临下的阵地战中充分发挥箭术高超的优点,射杀了一些靠近亭障的匈奴骑兵,故匈奴送其"飞将军"之誉。匈奴骑兵的阵脚往往保持在汉军弓箭有效射程之外,故李广只能射杀个别冒进的敌人。及至武帝时期,西汉改取战略攻势。但是军队进攻是要讲求协作配合的,李广却不善于此道,所以才会出现东出而迷路这种事情,最终也因此自杀。
真正的名将治军讲求整个军队的协调性,发挥整体优势,而这正是汉军所长、匈奴人所短。而李广治军舍长而就短,徒然以硬碰硬地拼杀与匈奴人对攻,这是很不智慧的;宿营时不搞好防范措施,直接影响是容易遭到敌人袭击,容易被击溃。从李广具体作战经历来看,他虽然大量杀伤了匈奴,但由于部队组织控制比较松散,导致兵力消耗与斩杀匈奴人数量相当。计算军功的参照标准:除计算杀敌数量外,还需除去自方损失。换言之,计功标准是"净杀敌数","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打法是不能建功封侯的。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标准并非针对李广。漠南之战,卫青率部杀敌1.9万,但前军与右军全部覆没,前将军赵信投降匈奴。结果,卫青"不益封"。
李广远不如卫、霍,为何古代文人却明显更推崇“华而不实”之李广呢?对此,明人王夫之所见最为有识,认为这是因为李广比较擅长结交士大夫,以博求声誉之故,其论曰:以名誉动人而取文士。……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
司马迁在写《李将军列传》时,他巧手妙笔,一面突出李广的优点,一面淡化李广的缺点。司马迁对李广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十分成功:在大多数人眼里,李广是射箭入石的高手、被俘后巧妙逃脱的智者、遇大敌时镇定自若的将军、生活上清廉无私的好官员、工作中爱兵如子的好上司,以至忽略或忘记了李广几次神勇表现的背后竟是败仗。从史记两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与李将军列传)的文字表述来看,给读者的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就是:卫青、霍去病横扫漠北,屡建战功的事迹,都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展开的,似乎卫霍大破匈奴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具体到军功,则是如流水账式地机械记录某次战斗斩首多少级云云;反观李广之列传,却处处充斥着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什么神箭退敌,装死逃出生天,打猎箭矢中石没镞之类的。其中太史公刻意贬低卫霍,抬高李广之痕迹,岂不是很明显吗?而且,只要读者读完两篇传记后静下来稍稍思虑一番,就不难发现这是太史公的曲笔,李广的传记为什么主要记载的都是一些传奇逸闻(其实这些都不过是匹夫之勇),却在表现军功最关键的斩首级数上沉默不语呢?稍一思索,其中的微妙之处不难明了,正是因为李广实在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军功,所以只好用这些传奇故事来装点门面;相反,卫霍的传记里虽然不少都是斩首级数的流水账式的机械记录,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卫霍马踏匈奴,横扫漠北的显赫战功。
大伙喜欢李广,司马迁立了首功,但还离不开后世文人的接力传诵。文人看到的是李广的高超箭术和悲剧命运,从李广身上找到一个十分有用的标签――怀才不遇,命途多舛。
加入赞颂李广行列中的诗人文才实在太多(以开边尤力的唐代为最),且不乏重量级人物,如骆宾王、王勃、陈子昂、王昌龄、高适、王维、李白、杜甫、岑参、李商隐。他们纷纷写下赞颂李广的诗词名句,不少已是妇孺皆知,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林深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伦);"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在古代中国,以文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是平民百姓的偶像,他们往往引导甚至直接决定着社会舆论和大众观点。同时,古代诗词其实就是今天的流行歌曲,文人眼中的李广形象很快流传开去,植根于社会大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