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排球历史上,历任主教练似乎都有偏好使用一名进攻能力稍逊的主攻,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我对蔡斌指导的选人策略原本也不抱过高期望,然而事实果然如我所想,他选择了在比赛中难以得分的主攻手金烨(副攻的攻击力也有待提升),面对欧洲那些防守较为薄弱、技术粗糙的对手,无功之球或许可以通过其他技巧补救,但在对抗亚洲如日本、韩国、泰国,乃至全球强队等防守坚韧、技术全面的队伍时,进攻效率自然会大幅下滑,形成明显短板,输球也就不足为奇了。
乒乓球击球方位的专业术语与技巧
乒乓球中的击球位置对于技艺的提升至关重要,若击球位置不当,将难以迅速响应,也无法确保动作的流畅性和一致性,乒乓球的击球位置主要涉及两点:取位和站位。
一、乒乓球的取位
理想的取位姿势应使身体保持适度倾斜,尤其在执行正手动作时,球、手臂和身体应构成一个三角形,如果形成弧面,将难以施加力度,且身体失去平衡,教练通常会强调击球时要保持身前击球,避免侧面或身后击球,因为这违背了击球的力学原理。
击球时手部不宜远离身体,以免失去重心,除非处理台内的短球,否则大部分情况下,手和身体重心应保持一致,击球时,重心和手的动作需同步且同向,高手往往能做到这一点,使得击球更为简洁高效。
例如侧身挑打,如何在不落地的情况下挑球?这需要从步伐取位开始练习,专业运动员的步伐问题通常较小,但人们常常忽略小碎步(垫步)的作用,遇到中路高吊球时,很多人不愿移动,等到正手调整过来时,球已落低无法击打,于是只好用反手仓促应对,这时,灵活运用小碎步进行前后、斜上、斜下的移动至关重要。
蔡指导曾提到侧身到正手位拉球的实例,在侧身(以右手为例)后,许多人直接冲向正手,此时离球台太远,显得颇为尴尬,更好的 *** 是先通过小碎步调整,再慢慢上步并转身,行动更为自如,如果没有意识到小碎步的重要性,后续动作便无法完成。
在取位过程中,重心控制亦不可忽视,击球者应保持重心向下,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如同踏在弹簧上,产生向上推的动力,王励勤的大力扣杀便得益于此,腿部用力蹬地,全身能量得以释放,球速因此更快,反之,若等到球来后再调整重心,则力量无法充分展现。
二、乒乓球的站位
站位指的是球员与球、与球桌之间的空间关系,根据个人打法、身高差异,应在更舒适的位置击球。
以身高为例,王励勤身高1.86米,他可能会选择较远的击球位置,便于快速上前或后撤,这个位置对他来说最为适宜,也是他最常使用的,邓亚萍身材较矮,她可能会靠近球桌,以免短球难以触及。
除了身高因素,站位还取决于选手的技术风格和个人习惯,喜欢发力、移动能力强的选手可选择较远的站位;力量不足但擅长借力的选手则倾向于近台;跑动范围有限、正反手均衡的选手适合居中站位。
站位并非固定不变,可根据战术需求做出调整,有人认为站得近能提升速度,但这忽略了若球势过高,过于贴近球台可能导致发力受限,必须适时后退以适应不同球况,移动中,前进最快,横移其次,后退最慢,站得太近,一旦被高球压制,就会被迫后退,影响整体移动速度,站位不宜过分追求速度,避免过多失误和力量发挥不足。
乒乓球的击球位置关乎启动、发力与动作的完成度,细微之处往往是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