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足球联赛没有日本外援?
首先纠正题主的问题:
自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诞生以来,并非没有日本外援加入。共有六名日本球员在中国职业联赛踢球。
最早的时间有两个:
一名是1995年AA时代的广东宏远队(当时的主教练是陈益明,核心球员是李兵、马明宇、谢育新),一名名名叫佐藤义生的日本球员代表宏远参加了3场AA比赛,但没有进球。
中央电视台五个体育频道《足球之夜》栏目也采访了他。
另一名日本球员是曾经在AA的广州太阳神队踢过四次球,没有进球。
央视五个“足球之夜”栏目也报道了他。
接下来的四名日本外援分别是:
乐山孝志为中超深圳红钻队效力(当时的主教练是前日本国家队教练特鲁西埃)。他在球队呆了4年,出场79次,进了4个球。他是第一个在中国顶级联赛进球的日本人。
退休后,乐山孝志在深圳定居,至今一直在深圳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
还有另一位日本外援,叫卷城一郎,和乐山孝志一起加盟深圳红钻,但他上场的机会并不多。
杭州绿城队还招募了一名名叫大黑将志的日本外援。这个人入选了日本国家队。当他到达绿城时,他已经“老了”。他打了26场比赛,总共进了7个球。
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位在中国联赛踢球的日本外援是埃斯库德罗,他曾效力于江苏顺天(现在是江苏苏宁)。
这个人不是正宗的日本血统,而是日本足球归化的西班牙人(入籍日本之前,拥有西班牙和阿根廷的双重国籍)。他是日本队的前国际球员。他代表江苏队参加了29场比赛,交出了6球8助攻的数据。在所有六名日本外援中,他名气最大,成绩最高。
为什么中国联赛很少引进日本外援? 个人认为有四个原因:
第一,众所周知的历史积怨
从明朝戚继光抗日时期开始,日本一直在不断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从清朝的甲午战争到现代的抗日战争。这些都是中国人难忘的悲惨记忆。
由于这样的历史积怨,中国足球联赛很少引进日本外援,否则,不是招骂吗?
第二,日本球员的特点与中国联赛不符
在亚洲,日本足球已经学习巴西的技术风格几十年了。日本球员的个人技术优势是基于高度默契的团队合作。说白了,日本球员越是整体配合默契的球队,就越容易发挥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战术执行能力很强,很少有单打球员。
中国队的整体合作意识和能力一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为了解决球队得分问题,他们更喜欢单打独斗和超能力的个性化外援。
因此,南美洲和非洲的外援在中超联赛中比欧洲的外援更开放,因为中国球队购买外援,希望让他独自完成突破、摆脱、投篮和进球。
日本系统外援不受中国队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与中国球队的一般签约思路有关
无论是之前的AA还是现在的CSL,每支球队都最喜欢引进外援。强大的前锋和前腰总是排在前两位(因为本地前锋和中场都不好)。
但日本无论是国家队还是俱乐部队,中场实力最强,后场整体防守也不差,只是最缺乏强大的前锋。
由于日本队本身缺少好的前锋,中国队不会招募日本前锋,他们的得分能力一般。
同样,中国队很少招募外援后卫。即使他们被引进,他们也倾向于像巴辛、伊斯梅洛夫和吉尔这样高大强壮的后卫。虽然他们身材矮小,防守技术也不差,但对抗和竞争高球能力不足的日本后卫自然很难进入中国队的眼睛。
第四,日本球员的性格很难融入中国联赛
日本球员坚持日本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外表礼貌专业,但内向甚至孤僻,情绪不易暴露,不善于社交。
而且中国足球界的江湖味道很浓,有时候我们把一个球员是否懂人情世故,看得比自己的技术能力更重要。
正因为如此,那些天生性格外向、情商高、“会来”的南美和非洲外援,可以更快地接受中国文化,与当地球员、教练和球迷合作,如“网络名人”外援帕托(巴西)和姆比亚(喀麦隆)。
更不用说日本球员了,即使是欧洲外援,也很难适应中国的足球环境和文化,比如多奇卡尔(捷克)、汉克(德国)。
阿根廷外援甚至和巴西属于南美,但个性孤傲,经常抱怨特维斯、吉利奥蒂等中国足球环境。
事实上,日本球员有很多想法,也就是说,他们看起来“礼貌”,但僵硬和克制。此外,中国人一直不喜欢日本人,这使得我们不容易接受日本外援。相对而言,属于东亚的韩国外援比日本外援事故要圆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