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哪双篮球鞋穿上去不容易崴脚?
怎么说呢,用我穿过的篮球鞋对比,普通学生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高三买了一双据说国产最耐磨的匹克,大厚鞋底,然后穿了半年,到大一还没打新生赛,训练不到一个月,底子透了。
后来花275买了一双清仓的安踏,据说安踏也很耐磨哦,据说安踏也很耐磨哦。打了新生赛,大概二十几场全场,赛后还穿了五个多月,然后鞋子前底侧面磨得跟斜着切了一刀一样,角度还是挺大的,已经不能穿了。
然后大一过年图便宜买了双cba,后来想想太垃圾了,因为其他鞋子都是磨坏的,这双鞋底开了,不是磨损,是鞋底开裂……开口的程度,下雨脚可以直接踩水哦,想象不到吧。
大二过年买了双450的耐克基础款,XDR底,两年了,比赛打了两轮,全场下来该有四十场,鞋底磨起来跟铁一样……我现在郁闷了,想买新出的款,这个……就是不坏。另外,这双耐克鞋带收口处设计非常棒,轻拉鞋带,收口立马绑的紧紧的,松紧很方便,不用像别的鞋子得挤脚穿上去。除了耐磨,鞋子底轻微发黄,外观无变化,不显旧,其他几双国产鞋,简直不忍直视,网面磨成花儿的……还有鞋底外侧撞下来一块的。
另外还穿过鸿星尔克,阿迪沃尔2,李宁孙悦那双大圣纯白的,说下整体吧,做鞋子要有良心,鸿星尔克和CBA这两个牌子一辈子不会再入了。根本谈不到鞋子底纹被磨平的阶段,一个鞋底开裂下雨漏水,一个鞋头脆弱跟豆腐块一样,打几场球就不行了。
这双耐克基础款步数记录比较晚,但是三年打下来,三年训练和打比赛累积,至少80万步,安踏那双基本30万步就已经那样了,鸿星尔克和CBA不过15万步已经废了。按一场高强度半场12000步到14000之间算一次球,耐磨性大家自行对比。
在耐磨性上我只服XDR,因为这个,对厚底鞋子已经有点害怕了,穿不坏怎么办……(毕竟已经过了初中高中的妈妈买什么自己穿什么,不太在乎外观就是瞎穿,打球不看鞋的时候了)
另外买的那双李宁孙悦大圣纯白色的,因为去年NBA流行大白鞋,就淘了这么一双,脚感比耐克和沃尔二好,特别惊喜,脚踝处有设计凸起点卡的很到位很舒服,但因为鞋面材质问题夏天会热脚。沃尔二脚感不好不贴脚,但是突破启动还可以,适合突破党,缓震为零,穿这双打全场比赛下快攻崴过两次脚。
综合下来,还是耐克最好,不要说他贵。沃尔二700买的万圣节配色,颜值高,实战只能说凑合,穿着重心高不软还崴脚。
耐克价格确实是国产鞋两三倍,这个耐磨性实战性就不是两三倍可以量化的了。
有谁知道中国女排原来有一个叫孙悦的现在在做什么?
孙玥,祖籍江苏镇江,排球运动员(现任江苏女排助理教练),14岁进入江苏省队,18岁入选国家队。比赛训练作风顽强,有“小老虎” 的美誉,是九十年代中国女排的代表人物。连续三届参加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世锦赛亚军、世界杯季军、亚锦赛冠军、亚运会冠军等,个人获得MVP、最佳得分手、最佳防守、最受欢迎运动员、最有价值运动员等荣誉。2000年赴意大利职业联赛打球,2004年入读南京大学新闻系,2006年任职江苏女排助理教练,2008年5月28日,担任奥运火炬传递南京站火炬手。
十运会结束后,前女排国手孙玥功成身退,如愿成为南京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同时她还身兼数职:爱德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某西文学校的明星学生、青少年排球俱乐部经理,《扬子晚报》的体育记者,她还积极筹备自传的出版……离开运动队,孙玥似乎有许多事情要做,她直面相对的是一个多彩的人生。孙玥公开亮相是成为《扬子晚报》的签约记者后不久,她接受了第一份正式采访任务——在宁波北仑举行的2006年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在赛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她以记者的身份,向陈忠和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由此,孙玥顺利完成了从退役运动员到报社记者的转型。2016年1月5日,受香港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邀请,到校分享自身经历 [2] 。并受到校长简加言博士邀请,于2月26日成为该校排球队教练。 [2]当记者
或许应了“好事多磨”这句话,孙玥和《扬子晚报》的签约过程一波三折。这个想法最初居然是在饭桌上产生的。十运会前的一次聚餐上,得知孙玥已在南大读书,《扬子晚报》体育部主任半开玩笑地说道:“孙玥其实可以兼做体育记者。”当时是玩笑话,说过也就忘了。十运会期间也曾考虑请孙玥在《扬子晚报》上开个专栏,但是由于比赛繁忙且辛苦,这个想法未能实现。这一拖就是几个月,直到退役,孙玥终于顺利签约,成为了《扬子晚报》的一员。签约
签约仅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记者并不容易。孙玥坦言,自己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孙玥说:“听别人喊我孙记者,怪不习惯的。”不过孙玥对自己很有信心。她表示,自己目前在南大新闻系读书,在报社兼职,专业也算对口。而且和一般的体育记者相比,自己以前就是干体育的,肯定有优势。“怎么说我也是专业队出来的,对于其他体育项目我不敢说,采访、报道排球比赛,我肯定要比很多记者内行,读者应该会喜欢看我写的报道。”不过,加盟《扬子晚报》,孙玥更看重的是《扬子晚报》这个大平台,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去认识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学生
十运会后,孙玥从江苏女排退役,考入南京大学,成为本科生,在新闻传播系就读。从每天高强度的大运动量训练到一天8节课的大学生活,这个“动”与“静”的巨大反差,使孙玥的学生生活从“熬”开始。爽朗的她现在谈起刚入学的时候,还是有些心有余悸。“刚开始的时候根本坐不住,早晨坐班车去浦口校区,一呆就是一天,有时候晚上也有课,那么一天就是10节课,光坐那里就要8个小时,我怎么都不习惯。”渐渐地,生活走上正轨,她也适应了这种学生生活。但是由于基础不太好,英语和高数让她很头疼。为此,她还特意请外语系的朋友帮她补课,在空闲时间加加班。孙玥很有“自知之明”,她说:“我基础不好,那么态度就一定要端正,我的学习态度是很认真的。”她相信学习与训练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采访
感受记者艰辛2005年5月,在宁波北仑举行的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成了孙玥做记者的“处女秀”。虽然,她因要回校上课没能采访完全部比赛,但是,短短的三天时间,她经历了苦寻、等待、采访、赶稿等记者正常的工作流程,尝到了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的苦乐和艰辛。记得我们采访小组抵达北仑的当天,按照组委会发放的记者指南,我们得知晚上的5点到7点是中国队训练时间,于是大家放下行李立刻赶到体育馆。可是没想到中国队取消了这次训练课,一时间孙玥发了愁,“早知道先打个电话给陈指导的,现在到哪里去找他们呢?都是我没考虑周全”,因为当时陈忠和的手机显示关机。拨打电话孙玥站在体育馆外的风中不断地拨打电话,有些焦急,有些紧张,幸好终于打探到了陈忠和及中国女排所住的饭店楼层与房间号码。可体育馆在郊区,基本上没有出租车路过,于是大家顺着当地向导指的方向走了很长的路。孙玥虽然穿了一双舒适的皮凉鞋,但脚上还是磨出了泡,她感叹地说:“做记者真辛苦,不仅心里着急,还要走这么多冤枉路,以后出来采访要穿球鞋,背双肩包。”这一路颠簸,孙玥有些累了,但是见到陈忠和她还是打起了精神,马上进入了角色,按计划进行采访。对于孙玥来说,这种采访其实就是老朋友间的寒暄,开朗率真的个性赋予了她超强的亲和力。去陈忠和房间时路过队医房间,孙玥看到正在理疗的赵蕊蕊,便大呼小叫起来:“蕊蕊!好久不见……”当天晚上孙玥认真地写出了她的第一篇稿件,以她独特而细腻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她眼中的陈忠和印象。孙玥的处女作就这样完成了。